中国哪里的水泡茶最好喝?
水为茶之母。
120毫升的日饮盖碗、7克武夷岩茶,烧水壶内白净的水早已扑腾。拎壶高悬细水缓注,整个公司露台都是茶香,围坐一圈的同事们都是中国美食、人文地理界优秀的撰稿人、视觉设计,平日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,也在这一瞬间被折服,纷纷递上自己的保温杯。
水、器、环境以及冲泡技术
是决定一泡好茶能否完美的重要因素。
摄影/李裕煌
大伙一脸满足,于是我得意地“吸溜”一口——淡、涩,一言难尽……看了一眼角落那桶还未开封的泡茶水,弱弱问了一句:“烧水壶的水,你们怎么帮我接的?”人群中传来一声大喝:“怎么接?当然是打开水龙头啊!”
我珍藏已久价值2.98万元/斤的牛栏坑肉桂怎么也没想到,它这辈子能遇上传说中的北京自来水。
但凡对茶稍有钻研的都知道,自来水泡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因为水是茶叶色香味品质释放和形成的主要载体,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感官品质。
水对一泡茶的最终表现
有着不亚于冲泡技术的影响
摄影/吴学文
喝茶人人都会,但要泡好一杯茶,除了讲究的冲泡技术,还得有一壶好水。泡茶水有多重要,哪些水又适合泡茶呢?接下来,让我们进入泡茶进阶——水的世界。
清、轻、甘、冽、活
破译泡茶的水密码
水对茶的影响有多大?它甚至能改变一个地区喝茶的习惯。
北京旧时生活水源多来自“苦井”
如今,密云水库成为了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
茉莉花茶在北京广受欢迎,成为了好几辈北京人的共同味觉记忆。但为什么是茉莉花茶,而不是绿茶、乌龙茶呢?
这和北京“水苦水硬”其实是有相当关联的。北京地下水会流过西山的碳酸盐岩层,水流中的矿物质使得旧时北京城的水井多为“苦井”。
而这种水质泡茶,会使得茶汤滋味较淡较涩。鲜香浓郁的茉莉花茶出现,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,还让茶味变得更加浓厚。
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在北京已有两项国家级非遗
足见北京人对它的喜爱
这就是一壶泡茶水形成一个地区喝茶习惯的例证。
水质对茶的影响,在中国千百年的饮茶习俗中,也早已有所总结。唐代陆羽在《茶经》就叙述了广为流传的“五之煮”:其水,用山水(山泉)上、江水中、井水下。
到宋代,史上最大牌的茶痴宋徽宗在《大观茶论》里说“水以清轻甘洁为美。轻甘乃水之自然,独为难得”;明代田艺蘅在《煮茶》中,也提出了泡茶煮水的诸多要领。
无论古今,泡茶用水都是一门“大学问”
可见要泡好茶,求得好水是必不可少的——水质不好,便不能正确反应茶的色香味。但按文献评天下好水难免有所疏漏,一切真理来自实践,先泡来喝,喝完了都会明白了。
在天下茶人不断的喝喝喝中,许多名水与名茶共同名扬遐迩:“龙井茶、虎跑水”是杭州双绝;“扬子江心水,蒙顶山上茶”传颂至今……
在古人对泡茶水千百年的实践中,得出了泡茶水选择的五个特点:清、轻、甘、冽、活。
“清、轻、甘、冽、活”是古人衡量泡茶好水的标准
如今依旧是约定成俗的参考标准
来到现代,通过科学技术方法,我们在“清、轻、甘、冽、活”的基础上,有了更多的指标去参照一壶泡茶水的“合适与否”——譬如通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而区分的“软水”与“硬水”,软水沏茶,色、香、味俱佳;硬水泡茶,茶汤易变色,香、味也会大受影响。
对好水的追求是从古至今饮茶爱好者的共性,那么他们又是如何选水的呢?
泉、江、井、露……
泡茶水红黑榜谁左谁右?
几乎每个周末的上午11点,杭州慧禅寺侧院内虎跑泉取水口,都可以轻易排起五六米的“挑水长龙”,水桶、水壶、水瓶等各种容器应有尽有,甚至还有直接推着小车前来的。带虎跑泉回家泡茶,这是许多杭州茶人风雨无阻的要紧事情。
杭州虎跑泉,取水泡茶的人络绎不绝
为泡茶好水,排队也值当。而历史上还有更夸张的,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,甚至动用国力来将无锡惠山泉水千里运至长安城,以满足自己口舌之欲。
当然,现代的喝茶之人既不是能每日千里急运惠山泉的李宰相,也不能动不动飞到杭州排队抢虎跑泉——大部分人选择泡茶水,多取就近且方便获得的水源。
全国各地好水众多,适于泡茶的其实并不少
那么在众多水源中,选什么水泡茶更好喝?
大部分老饕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:泡茶适用软水,慎用硬水。
简单来说,雨露雪水、纯净水为软水,地下水多为硬水,泉水、江河湖水为暂时硬水——所谓暂时硬水,是能通过煮沸分解掉部分盐类物质,变为适合泡茶、饮用的软水。
煮沸能让泉水、湖水变得清冽
自来水、矿泉水也同样属于此类
于是,关于泡茶水的一张“红黑榜”就清晰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。
在多个古代文献所提出的概念中,泡茶是泉水为上,再是江河湖水、雨露雪水以及部分深层地下水(活井)。但在现代环境的影响下,以上每一类均有优劣之分,不可一概而论。如现代的雨露雪水便极少有适合饮用的。
以现代的眼光来看,大部分水质清澈偏软的泉水、矿物质含量没有超标的深层地下水、受现代环境污染较小的江河湖水,以及合格的纯净水,以上皆为泡茶水中的“红榜”,而普遍有着氯气气味的自来水、部分受现代环境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则可列为“黑榜”。
那么位列“红榜”的各类水源,又各自有着什么样的优缺点呢?
泉水
泉水是如今品茶老饕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水源,在所有泡茶水中,它也算是较为清爽甘冽的一类。部分泉水经过砂石过滤,内含杂质少,水质清净通透,用这种泉水泡茶,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。
对于大部分喝茶人来说,好的泉水并不是处处可得
这也是泉水泡茶的局限性之一
其实,泉水也是一种“不稳定”的水源,水源与流经途径不同,都会影响水质,所以不是所有泉水都有饮用价值,如硫磺泉水具有刺激性气味,是不宜饮用的。
江河湖水
泡茶用水虽以泉水为最佳,但长年流动的江河湖水用来沏茶也并不逊色,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在《舟泊吴江》里描绘了船家用江水煮茶的场景:“自汲淞江桥下水,垂虹亭上试新茶。”
一些来自远离城镇、自然优越水源地的,也是如今“老泡界”有名的泡茶用水,如浙江的千岛湖水、富春江水等。但对于属于此类地表水来说,容易被污染是它的一个缺点,要选用这类水泡茶,还需择生态环境好且远离居住区的流域取水。
纯净水
纯净水是如今最为常见的饮用水之一,它经过特殊的过滤方式,把微量元素和杂质降到极低。用这种水泡茶干扰最少,净度好、透明度高,其茶汤香味体现是各类水源中比较纯正鲜爽的。同时它获取容易,是对于新手最为友好的泡茶水。
但对于老饕们来说,纯净水虽不会损害茶汤的滋味,但也太过于“中规中矩”,并不能使茶叶的滋味展现出更多样的特色。
地下水(井水)
对于地下水来说,是否适合泡茶是几大水类中最为“难说”的。有的深层地下水水质甘美,如湖南长沙的“白沙井”,井水从砂岩中涌出,长年不息;福建南安观音井,据传曾是宋代斗茶用水,用此类井水泡茶可谓香味俱佳。
而实际上,现在更常见的是浅层地下水,极易受到环境污染。这些水源大多为“死水”,用来沏茶,实在有损茶味。
以上,便是较适于泡茶的水类。但如果实在没条件,自来水也能“应急”,只是需要通过净水器或一日左右的静置,使得氯气被过滤或挥发掉,方可泡茶。
五大名泉是否名副其实
中国泡茶好水还有哪些?
历史上对泡茶水有研究的帝王,可不止宋徽宗一人。酷爱各种花里胡哨的乾隆帝,对泡茶水的要求却异常的“循规蹈矩”:在他看来,天下之水,是以水质轻者为上。
北京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,有着清冽的泉水
曾被清代乾隆评为“好水第一名”
摄影/吴学文
在历史资料的记载上,乾隆曾评选出包括第一名北京玉泉山水在内的泡茶水源“TOP榜”。他的这幅“中国好水地图”,或许不是第一幅,但却肯定是官方背景最硬的一幅。
由此可见,对泡茶来说,分了水类似乎还不够。
譬如我们反复强调“山水上”,但不同的泉水品质差异便极大,一案一议似乎更为妥当。在中国,比较著名的泉水遍有上百处,其中最为有名的,要数历史五大名泉——镇江中泠(líng)泉、无锡惠山泉、苏州观音泉、杭州虎跑泉、济南趵突泉。
镇江中泠泉,又名南零水,位于江苏镇江金山之西,早在唐代就已天下闻名。唐朝大臣刘伯刍把它推举为全国宜于煎茶的七大水品之首。如今中泠泉水已不复如前,但仍有不少“好水之人”前来观瞻。
无锡惠山泉,号称“天下第二泉”,分上、中、下三池,水色透明,甘醇可口。历代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都把惠山泉视为珍品。如今,惠山泉依旧是泡茶好水之一,也有部分企业在汲泉售卖,只是价格偏贵。
虎丘是苏州古老的名胜之一,其泉水也清甘味美
杭州虎跑泉在历史上名列全国第四,其北面是林木茂密的群山,地下是石英砂岩,地下水通过砂岩的过滤,因此该泉水可溶性矿物质较少,总硬度低,故水质极好。至今仍是杭州人泡茶的首选之一。
济南趵突泉列为全国第五泉。趵突泉位于济南旧城西南角,泉的西南侧有一建筑精美的“观澜亭”。宋代有人曾经写诗称赞:“一派遥从玉水分,暗来都洒历山尘,滋荣冬茹温常早,润泽春茶味至真。”
历史名泉固然甘冽,但来到如今,由于环境的剧变,有些水源早已不适合泡茶。如果按现在的规矩——市场来看呢?
这几年来,市场上被称为泡茶水的商品层出不穷,水源地遍布多个省份。我们从口碑、销量等数据来看,除了历史名泉,如今较为普及且优质的泡茶水源地,还有许多不错的选择,如福建武夷山、江西庐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广东潮安、山西五台山、吉林长白山、山东崂山、浙江千岛湖、北京玉泉山等等。
这些水源地所汲取的高端泡茶水,就水质本身而言,差距并没有想象中大,但是从表达茶的“方向”来说,却又呈现得各有千秋。
比如有好茶者如此总结到:武夷山的泉水更显“活”,能最大限度释放武夷岩茶的幽香;千岛湖的水则显“均衡”,适用于大部分茶类茶香与茶汤表达的稳定;而近来大火的无锡惠山泉水,则显“柔美”,能更完整地呈现茶叶的本味和层次,又不喧宾夺主……
但寻水这件事,却也不必照本宣科。所谓各有千秋,便是在茶中寻得万般滋味,或许你家门前那湾泉,才是此生的挚爱。
天下好水并没有定式,万般滋味尽在自己口中
大家平时泡茶都用什么水,在你的心中又有哪里的水是泡茶魁首呢?欢迎留言讨论。
文 | 何如卿
编辑 | 欧寒天、何如卿
图片编辑 | 奈福
头图摄影 | 视觉中国
封图摄影 | 视觉中国
文内未署名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
本文系【地道寻茶记】原创内容
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